| |||||
| |||||
中秋夜登高遠眺,天上是一盤月圓,心中是一些思念 ——題記 “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,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……”東坡先生酒后寫下的名篇還在耳畔回響,九百四十六年后的中秋,我也登高遠眺,享受著獨屬于中秋月夜的一份靜謐。此刻,我望著一盤圓月,心中卻是遐想萬千…… 眾所周知,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。起源于上古時代,普及于漢代,定型于唐代,賞月、頌月等傳統活動更是流傳了千百年未曾中斷。中秋節以“月圓”寓意“人圓”,不僅寄托著人們思念故鄉、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感,也和那些流傳多年的中秋名篇一起,共同成為了中華民族節日文化的一部分。 于我而言,中秋的意義不在于那些官方文字的記錄,而在于它是我個人成長的見證。 幼年時期,中秋是美味的月餅。那時候的我,對待中秋,沒有節日的概念。只知道,在中秋這一天,一家人會齊聚一堂,做上一頓美味大餐。在外地工作的叔叔、姑姑在這一天會回到家中,帶上兩盒來自遠方美味的月餅。晚餐過后,大人們聊天賞月,我們這些小孩子自然是吵鬧著拆開月餅嘗嘗味道。當年的月餅大多還是手工制作,細細品味只覺得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與飴”。只可惜,盒中月餅的每個口味只有一塊,貪吃的我常常因為不能全部品嘗,而痛哭流涕。 童年時期,中秋是月亮的神秘。那時候的我,對待中秋,更多是對月亮的好奇。受“嫦娥奔月”“吳剛伐桂”等神話傳說的影響,常常纏著家里的大人,來上一頓“十萬個為什么”。那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年級,就像詩仙說的“小時不識月,呼作白玉盤”,一會兒是“月亮是不是像月餅一樣可以吃上一口?”一會又是“月亮上的玉兔是玉做的嗎?”在今天看來,這些沾著點“仙氣”的問題,多少讓人啼笑皆非,那卻是童年的我對中秋圓月最初始的向往。 青年時期,中秋是古典的詩詞。那時候的我,對待中秋,更多是對詩詞的愛好。對神話故事不再癡迷的我,也常常學著古人,在月光下低吟。李白的“床前明月光 ,疑是地上霜”仍不算過時;張九齡的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”也可以牢記;蘇轍的“離別一何久,七度過中秋”讓我感受了離別的無奈;白居易的“西北望鄉何處是,東南見月幾回圓”也讓我明白對故鄉的思念…… 如今的我,對待中秋,也多了一些漂泊的孤獨。從送別家人離開家鄉,到家人送我離開,細細想來,千百年來的代代相傳,或許也都是這樣。同樣的中秋月圓夜,雖然有著“今人不見古時月”的遺憾,卻也不乏“今月曾經照古人”的自豪。 在這個中秋之夜,我登高遠眺。在這個江畔小鎮,看著月亮的緩緩升起,從微微的探出腦袋,再到展示玉盤似的全貌。天上是月明星稀最真實的寫照,不遠處的長江中也是“江天一色無纖塵,皎皎空中孤月輪”的美麗畫卷。在夜晚江風的吹拂下,天空中的幾點云朵也成了月亮的最佳點綴。月亮就像是捉迷藏的小孩,時而完全躲在云層之后,時而微微探出身體,時而與云朵共舞,時而又一枝獨秀,變化不斷,卻又美不勝收。 在這個中秋之夜,我登高遠眺,月球這個寄托了多少文人墨客浪漫主義的地球衛星,也激勵著我們完成“可上九天攬月”的偉大目標。形成了“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”:探月工程命名為“嫦娥”;巡視器命名為“玉兔”;中繼衛星命名為“鵲橋”;落月的區域劃定為“廣寒宮”;帶回的月壤中發現了“嫦娥石”……我們的努力讓神話傳說,一步步走進現實。 在這個中秋之夜,我登高遠眺,面對著一盤圓月,依舊遐想萬千。中秋,包含了團圓的喜悅,圓月,也映照著思鄉的憂愁。此情此景,我不再用文字進行著蒼白無力的敘述,或許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是最真摯的祝福! | |||||
[打印頁面] [關閉窗口] |
瀏覽: |